11月26日,由山東省科協主辦,山東農學會、山東人才發展集團、黃河國家戰略研究院等單位承辦的“黃河流域主要農作物種業高質量發展”論壇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辦。與會專家學者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緊扣黃河重大國家戰略內涵,為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助力山東省“走在前、開新局”,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獻計獻策。
中國工程院院士許為鋼,山東省科協黨組成員、副主席袁慎慶,山東省農業科學院院長、山東農學會理事長、歐亞科學院院士萬書波,原內蒙古人大常委、原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院長、內蒙古農學會理事長馮萬玉等領導參加論壇并致辭。來自青海、甘肅、內蒙古、山西等九省區農學會、山東各地市農學會、地市農科院等省內外農業科技工作者500余人參加。
萬書波在致辭中指出,黨的二十大報告要求我們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這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們要以本次論壇為契機,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為根本遵循,發揚求真務實、勇攀高峰的科學精神,保持歷史耐心和戰略定力,創造性地把黨的二十大精神轉化為行動方案,踔厲奮發、勇毅前行,努力把黨的二十大宏偉藍圖變成美好現實。
袁慎慶表示,國無農不穩,農以種為先。山東是農業大省,也是黃河國家戰略的重要承載區。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推動種業高質量發展,要發揮好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的作用,要加快種業科技戰略人才和領軍人才隊伍建設,促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提高種業科技創新綜合能力,引領黃河流域農作物種業高質量發展,全力服務于國家糧食安全和黃河國家戰略的實施。
馮萬玉表示,本次論壇是首次聚焦黃河流域種業發展問題的高層次論壇,對于沿黃九省區的農業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內蒙古自治區種業面臨著亟待解決的地區性問題與挑戰,今后將積極參與各省區間的農業科研協作、科普互動、學術研討等活動,攜手其他省區共同促進主要農作物種業高質量發展。
論壇邀請了中國工程院許為鋼院士、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趙久然研究員、山東農業大學陳學森教授、山東省花生研究所單世華研究員圍繞小麥、玉米、果樹、花生等黃河流域主要農作物種業發展為主題作主旨報告。
許為鋼報告題為“堅持綠色發展,推進小麥育種聯合攻關”,講述了我國小麥育種的限制因素,指出我國小麥育種的發展方向和追求目標,強調小麥育種要聯合攻關、團體作戰,要科、企、教結合推進。
趙久然以“緊盯國際前沿持續創新,實現玉米種業自立自強”為題,全面講述了國內外玉米產業現狀、玉米種質資源創新、智慧育種、高產抗病玉米新品種選育推廣等內容。
陳學森報告題為“以杏為媒,五十年講述兩個蘋果一個梨的故事”,系統分析了國際國內蘋果市場需求,結合親身經歷,講述種業振興和種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是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突破性優質品種。
單世華以“我國花生種業發展現狀與展望”為題,深入分析了我國花生產業的優勢與不足,講述了近幾年在花生種質資源鑒定、生物技術育種等方面的創新性進展。
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科技管理處處長、山東農學會副理事長劉開昌主持本次論壇并指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一項重大的系統工程,涉及地域廣、人口多,任務繁重艱巨。本次論壇專家分別圍繞黃河流域主要農作物種業發展做了精辟分析,提出了科學對策,為解決黃河流域現代高效農業中面臨的重大科學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中的技術短板、難題,聯合開展關鍵技術攻關、科技平臺資源的共享共建和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著力打造黃河流域農業科技發展的新格局,為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